在網路廣為使用的時代,連檔案儲存都搬到網路上去做。記得02年擔任資訊組長時,許多的辦公室裡,因為都使用微軟的系統,還流行用網路芳鄰來分享檔案;後來學校架起Server,開給每一位老師帳號後,開設研習教老師們使用檔案傳輸FTP;隨著Email也作雲端,有人將檔案以附帶寄給自己方式,備份或夾帶小容量(~20MB)的檔案;而MSN的出現,也讓檔案的交換變成一種話題。
然而,最重要的是,為什麼我們需要備份或儲存檔案呢?
電腦有中毒或因硬體故障導致重要檔案損失的朋友們,應該很能體會檔案備份的重要,
老師在這邊,除了提供各位檔案儲存的重要觀念,也順便介紹目前網路當紅的雲端儲存dropbox。
一般檔案資料的儲存:
- 硬碟:
資料儲存在硬碟中,是很方便的一種方式,但如果檔案是直接儲存在系統開機的區域,如:微軟的C槽,將會是最危險的地方(因為開機分割通常是許多病毒或黑客攻擊的目標)。
以微軟為例,通常會建議另外作一分割區,如:D槽,並將資料依照目錄分類存放,一來備份會比較容易,二來,萬一不幸遭受攻擊而系統癱瘓,還有很大機會是可以救出另一分割區的資料。
也有資深的使用者,多買一顆硬碟加掛,定時將D槽資料作複製備份,等於是多一層的保險。
- 光碟(CDROM、DVD)
早期因為硬碟價格昂貴(300~500MB要價數千台幣),而CDROM的出現,讓檔案的備份出現轉機,因為硬碟是電子元件,會因為潮濕或久放故障,且早期硬碟體積不小。而光碟片輕薄、容量650MB也很大,容易保存和維護。但缺點是每次的備份都需要燒錄,早期的電腦,燒錄時間長,且燒錄過程中,電腦大多無法做其他的工作,以免導致燒壞。儘管燒錄過程麻煩,但燒錄出來成功的光碟資料,具有唯讀性,就算資料拿去有病毒電腦讀取,也不用擔心會感染,且後來的DVD容量更大,可以包含約6~7張CDROM的容量。所以,仍然是受到許多人信任的資料備份方式。
- 隨身碟(USB)或外接式硬碟
儘管光碟片有易於保存的優點,但對於經常更新檔案,或創作寫作的人來說,每一次有修改,就得重新燒錄光碟的不便,隨著USB隨身碟及外接硬碟的出現,解決的這類的問題。然而,儘管也很使用頻繁,但這類的儲存媒體,也很容易因為碰撞、摔落或使用年限等而故障。對於三、五天或至兩週的時間範圍內,資料檔案的儲存備份,是很便利的一種方式。
- 網路硬碟(雲端儲存)
前幾年,業界也出現所謂網路硬碟的產品,有些甚至做到磁碟陣列的保障措施,學校也曾經推動過類似的服務,儲存在這類媒體上,優點是可以異地備份,免除資料只置放在單一地點(如遭遇火災、地震等),資料就算儲存多份,也一樣會付之一炬。但這類備份會令人擔憂的是,如果個人的私密資料儲存在上面,是否會遭人盜取的風險,畢竟,系統是24小時在網路上連接,也就是說,24小時在那邊被測試。所以,通常老師會建議,非私密的檔案或耗費時間蒐集的資料,才放上去。例如:你的科作業、常使用的軟體備份、驅動程式、網路上蒐集的資料等。
|